Search

這只是我們互動中極小的一個片段,但是從這些簡短的對話中,我對世界的瞭解又多了好多好多!
<...

  • Share this:

這只是我們互動中極小的一個片段,但是從這些簡短的對話中,我對世界的瞭解又多了好多好多!

我從大學時期就開始跟來自世界各地的大學生互動,有過很多這樣很簡單日常的對話,卻對我的國際觀有很大的幫助。

如果每個台灣大學生在求學時期能跟來自十個不同國家的人民有過這樣的對話,那麼我們對這世界的了解會有多麼不同呢?

我們還能滿足於台灣媒體的「奇人軼事大蒐集」跟「英國研究」的國際新聞嗎?

從一個「人」來了解一個國家,於是你對於這個國家不再只有片面的媒體資料,而是一個互動式的探索過程。

這樣的國際觀不會讓你有刻板印象,因為你對這個國家的了解是不斷地有機地增長的,不會「德國人都很嚴肅、愛喝啤酒」就停了,當你下次又認識不同的德國朋友,他們又幫你帶出德國的不同樣貌,讓你對一個國家又更了解一些了,而你的好奇心會自動帶你去找出更多的資料來拼湊出這個國家的多元樣貌。

而互動都是雙向的,為了要跟他們解釋台灣的政治,自己也會再去找相關資料來看,希望可以給他們正確的資訊,也可以和他們討論台灣的政治。

如此一來,對自己的國家也更了解了!

其實與其一味的強調國際觀,一個成熟的國家更應該要鼓勵人民有兩個腦袋。

一個公民應該要有兩種思維,一種是在地思考,知道身處的土地上發生什麼事,一個是國際觀,世界各國遇到同樣或是類似問題的時候,他們會如何思考,如何解決。

除了對世界的好奇和關懷,我覺得更重要的是台灣人民應該要勇敢的和這個世界「互動」,有了互動才有連結,有了連結,世界上發生的事,對你才有意義。

關心國際事務不是崇洋媚外,更不是「不愛台灣」。

只是我愛台灣,更愛這個世界。


(題外話問一下:台灣公司說女性每個月有一天生理假,但是併入病假計算,病假跟男性一樣多!這樣到底有沒有生理假阿?)


Tags:

About author
not provided
View all posts